库存高企产能过剩如何求生存

2013年05月27日 9:36 43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虚拟库存 随行就市“变”字诀
  对多数企业而言,库存在维持正常运营的资金中占比较大,利用期货工具建立虚拟库存,进行动态库存管理,既可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又能降低相关管理和养护费用,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必修课。
  “目前国内企业利用期货工具避险已经越来越普遍,很多上市企业、大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不参与期货、不利用期货进行套保和虚拟库存管理,反而是更大的风险。”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研究总监陶金峰指出。
  中期研究院院长助理石慧杰指出,所谓动态库存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经营过程中的销售、采购、资金流、宏观经济、产品(或原材料)期现货市场价格相对变动情况等,对企业库存进行综合动态监控管理,以实现企业综合库存管理目标的库存管理方式。
  中国玉米网高级分析师张琪说,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动态库存管理的操作模式:“比如,一个企业一般备足2个月左右的库存便可满足需求,该企业预测后期产品价格不会上涨,为了减省仓库费用,便在现货市场先只备足1个月的库存,然后通过期货市场,在近月合约上建立1个月的虚拟库存,到时候交割,总体库存水平仍然是2个月。”
  石慧杰表示,通过动态库存管理和建立虚拟库存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在不干扰既定的销售或者进货计划的情况下,利用期货市场对现有的库存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企业事先订立的库存目标,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更多的便利,更好地维系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同时,在确保企业可以获得正常加工利润的前提下,获得市场价格上升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并降低企业资金占用、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出入库程序,增强企业销售、采购、资金管理的综合效率。
  “期货的金融杠杆作用,信息提供能力很强,我们利用品种价差、跨月价差、外盘和大连盘价差等做了不少事情。”浙江良友粮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惠军为记者介绍了自己运用大连盘进行动态库存管理的经验,“目前农产品现货价格高,期货远月价格则很低,所以,我们在期货上尽可能放空,2、3月份时便在4月份合约做空,坚持到交割月份,利润就锁定了。而当期货价格低于产品价值时,我们就从期货上建立多仓,尽管承担12%保证金,短期内买进可能被套,但如果坚持住,都能盈利。”
  “在虚拟库存的应用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确定虚拟库存的临界价格。”石慧杰指出,凡是拥有相关产品对应期货品种合约的企业,都具备利用虚拟库存方式进行动态库存管理的条件。
  石慧杰表示,近年来,随着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加上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联动性越来越紧密,宏观调控政策手段越来越丰富,许多企业虽然对产业链上下游供需状况比较熟悉,但由于对宏观经济政策形势,尤其是国际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的把握功力不够,加上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多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受上下游产能情况变化及自动调节机制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动态库存管理变得更加重要,且专业性要求更高。

  去库存难度高于往年  商品将长时间底部徘徊
  对于大宗商品而言,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不足及货币刺激的边际递减,去库存化进程缓慢。6月份工业制造业又将进入夏季的淡季,以及今年一季度企业存货远高于往年均值,去库存难度高于往年,需求推动库存周期启动的动能不足,商品将长时间在底部徘徊。
  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数据显示,中国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不及预期9.5%的增速。作为更能反映工业情况的发电量,其增速依旧疲软,4月份发电量39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仅为6.2%。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升表明需求增加,反之需求下降。统计历史数据发现,工业增加值与铜、钢材等工业原材料的消费增速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度在0.7左右),这意味着国内铜消费可能延续5%以下的增速,而钢材、煤炭以及化工品的消耗估计增速也难以超过两位数。
  5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降至49.6%,意味着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的经济短复苏基本上夭折,而以PMI新订单代表工业品需求和PMI产成品库存代表库存计算差值,差值明显缩小,意味着需求不及库存的增速。


  出台政策刺激可能性小
  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风险正在加大,但从当前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新一轮刺激可能性较小。
  首先,信贷以及银行业风险在2013年非常明显,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以前因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银行坏账、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问题显现,这就意味着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将重心停留在防止重大金融风险上面。
  其次,热钱流入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风险,跨境资本会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制造虚假出口,央行启用央票回收流动性,以及外汇局新规打压境外的套利活动,这都意味着不会出台刺激性政策。
  再次,房价压力泡沫扩大的时候,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而降息可能导致房价上行难以逆转,由于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绑架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考虑到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依旧尚可,政策上不能饮鸩止渴,牺牲中国长远经济增长空间。

  2012年三季度至今年一季度的“弱复苏”实际还是库存周期的演绎,库存周期由于受到总需求疲弱,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预期波动的影响,呈现出“短频化”的特征。由于去年底,多数企业误判经济形势,去年三季度至四季度出现短期性的补库。以为今年一季度基建及制造业增速不及预期,导致去年补库引发的高库存难以有效消化,企业又进入新一轮去库存化。
  从过去十年(2003-2013年)的情况来看,企业存货水平具有明显周期性,一季度上升(均值25%)而二季度下降(均值6.8%),但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库存增长创历史新高,存货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至88%,暗示今年去库存下滑难度要高于往年。而5月份过后又将面临6月份夏季的季节性淡季,去库存任重而道远。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