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新能源汽车产业 浙江的“特斯拉”在哪

2013年07月10日 9:35 47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最近,美国一家名为“特斯拉”的纯电动跑车制造企业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点话题。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运营模式的创新,“特斯拉”终止连续十年亏损,一季度主要产品实现4900辆的销量。
  对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旋风,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浙江企业也“心有灵犀”。
  今年以来,浙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万向成功收购美A123锂电池公司;众泰公布了首款纯电动轿车Z300的方案;万丰奥特在去年和央企投资新能源混合动力项目后,今年1月又拿到了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连一向对新能源汽车谨慎的吉利控股,在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也高调推出一款纯电动汽车……
  但是,疑问犹在,浙江同行能像“特斯拉”一样风生水起吗?


  一问:
  模式能补技术“短腿”吗
  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的杭州,运营中的新能源汽车有2500多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400多辆,主要是公共运营车辆,私人用车少之又少。从1999年率先进入的万向,到后来的康迪、众泰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一直被高投入和长期亏损所困扰,产业化看上去还遥不可及。
  “特斯拉”的成功不仅仅在技术,也在其运营模式创新。通过运营模式的创新来避开技术“短腿”,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春天。目前,上述观点在业内正慢慢流行起来。
  4月,吉利集团宣布牵手浙江康迪,注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力推城市分时租赁电动汽车计划,就是这一思路的最新尝试。这个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因为定位城市交通,时速80公里的技术天花板足以应付;因为分时租赁,续航里程80公里也够了。同时,汽车利用低谷电充电,节能环保。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在全国都可复制。
  模式一经公布,也很快引起市场热烈回应。海南、山东等地政府部门都对这一模式兴趣十足,要求提交进一步的合作方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轻量型电动汽车,会是新能源汽车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市场突破口。”李书福认为。
  但是,业内也有人认为,产业化关键还在于技术的突围。按照现有的国家和地方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私人用户可以享受近10万元的补贴,基本上消化了锂电池的购买成本,但因为还有电机、电控等其它研发投入成本,市面上一辆普通的新能源汽车除去国家政策补贴,售价仍然在10万元左右。相比同等价位的燃油汽车,纯电动汽车并不具备优势。“如果没有补贴,依靠技术突破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降下来,那才是真正产业化的开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技术突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打破。”浙江大学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研究所博士朱绍鹏说,这些年来,浙企一直在努力降低成本,以锂电池为例:几年前一组30千瓦时电的锂电池制造成本超过15万元,但现在已经降到10万元。按照浙江十二五产业规划目标,到2015年有望进一步降低。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