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复赋能转型 以绿色重塑未来

——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论坛在津举行

2025年10月25日 10:42 49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1024日上午,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协办。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国际机构及矿山企业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守‘两山’初心 增‘绿色财富’”主题,共话矿山生态修复的政策方向、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

发布典型案例 展示修复成果

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仲崇峻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我国矿区生态修复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矿区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推动矿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卢丽华介绍,生态修复工作在法治、监管、治理、技术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首次设立“矿区生态修复”专章,从法律层面明确修复原则与责任;全国范围内已累计实施68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修复治理面积超240万亩;构建起“调查评估—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监测管护—验收评价”的全流程技术标准体系。

在论坛现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此次共遴选出30个项目,涵盖生产矿山、废弃矿区与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三大类别,集中展示我国矿区生态修复的最新成果与创新模式。

其中,河北邢台胜合华建材通过“基金预存+利润反哺”模式,实现“边采边治、矿旅融合”,带动旅游年收入超6000万元;安徽淮北矿业累计投入136亿元治理沉陷区23万亩,变“塌陷洼地”为“产城高地”;江西德兴铜矿以“生态修复3.0模式”构建多功能景观公园,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湖南常宁水口山矿山则在保护修复基础上融入红色文化与工业遗产,探索“矿山+文旅”融合新路。

在废弃矿区治理方面,浙江湖州安吉通过系统推进冷水洞、青山等矿区修复工程,将“生态疤痕”变为“绿色财富”;西藏定日县运用“微地形集水保墒”等技术,恢复珠峰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广东梅州则以微生物“以废治废”,实现酸性矿区的生态再生。

此外,新疆可可托海以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契机,活化利用历史矿业遗迹,打造红色教育与科普基地,实现“因矿而生、因矿重生”的典范转型。

卢丽华强调,典型案例是矿区修复智慧的集中体现。未来,自然资源部将继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强化科技支撑与制度保障,推动矿区生态修复提质增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借鉴国际经验 探索科学修复

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内容充实、思想碰撞激烈。来自美国环境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安娜·克日索夫卡·韦特库斯博士作题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案例(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报告。她以怀俄明州等地的露天煤矿为例,系统介绍了美国在矿山复垦领域的管理体系与技术路径。

安娜博士指出,美国要求采矿企业在开采前必须提交复垦方案并缴纳保证金,州政府依据复垦完成情况决定是否返还,形成强有力的责任约束机制。她重点介绍了AOC(近似原貌地形)复垦理念,强调“复垦应使矿山地貌恢复至与原始地形近似”的核心原则,并展示了通过仿自然地貌重塑、混播多样植物、无浇水无施肥的“基于自然的复垦方案”(NBS)实践成果。她认为:“最理想的修复,就是看不出破坏、也看不出修复。”

主持人仲崇峻点评道,安娜博士的经验与我国倡导的“进自然”“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理念高度契合。我国不少修复项目已在探索让生态系统具备自我维持力,这为提升修复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启发。

聚焦“边采边复” 探寻制度与技术路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胡振琪以《矿山边开采边修复的理念、原理与技术》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边开采边修复是《矿产资源法》的新要求,也是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的“末端治理”不同,边采边复要求在开采过程中同步实施修复,以防止生态破坏的“新增账”。

胡振琪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阐释了边采边复的关键——“同步”与“耦合”。他提出,对于露天矿要实现采复一体化;对于井工矿,要通过地表损伤与地下采动的精准耦合,掌握塌陷时间、深度与范围,从而实现动态修复。胡教授还分享了黑岱沟露天煤矿、淮北周大庄煤矿等案例,证明边采边复可多恢复30%以上土地,并显著降低综合治理成本。

他指出,目前边采边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政策制度配套。例如在安全管理、土地验收、复垦标准衔接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他呼吁尽快建立适应性政策体系,为边采边复提供可操作的制度保障。

推进监测体系建设 强化科学评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员钱铭杰随后作《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矿山修复监测正从“有没有修复”转向“修复得好不好”,并最终要回答“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能否持续提供服务”。

钱铭杰梳理了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从1989年确立“谁破坏、谁复垦”原则,到2011年后实现制度化,再到2024年《矿产资源法》和监测国标实施后的标准化阶段。他提出“陆海统筹、三位一体、全周期监测”的体系思路,即结合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与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从本底调查、施工动态跟踪到长期评估的全过程覆盖。

他以山东烟台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为例,展示了“天—空—地—时”一体化监测的创新实践。通过遥感、地面调查和智能平台的结合,项目实现了从“复绿”到“复生”的转变,既恢复了地貌景观,也改善了近海水质,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矿山生态修复监测体系提供了范例。

共建绿色矿业未来

在交流互动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矿区生态修复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要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推动生产矿山修复、废弃矿区治理和矿业遗迹保护协同发展。

论坛最后,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理念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探索绿色矿业发展的中国道路。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