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共创未来

——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智慧矿山智能化与矿产资源开发论坛在天津举办

2025年10月25日 14:1 6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1024日上午,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智慧矿山智能化与矿产资源开发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论坛由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矿业联合会智能矿山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大型矿业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互融互通·共建共享”主题,就智能装备与物联网、采矿机器人、数据驱动与资源高效开发、绿色智能协同及中小矿山转型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矿业智能化的未来图景。论坛由矿冶集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张丹主持。

智能融合重塑矿业新格局

中国矿业联合会智能矿山工作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北京北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生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正深刻改变矿业格局。智能矿山的建设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变革。从AI算法提升找矿精度,到无人驾驶设备实现本质安全;从智能调度优化能耗管理,到环境监测与风险预警,智能技术正全面赋能矿业高质量发展。

张元生强调,智能矿山建设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技术的落地最终要服务于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面对技术融合、数据壁垒和人才短缺等挑战,他呼吁产学研用各方携手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平台,让人工智能点亮通往地层深处的智慧之光,为保障资源安全和产业升级注入动能。

科技赋能资源安全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达以《科技赋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思路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能源资源安全是“国之大者”,要在保障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与修复,推动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

张达介绍,辽宁已探明矿产95种,开发矿种75种,是铁、硼、等矿的全国重要基地。近年来,辽宁铁矿、硼矿、菱镁和黄金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大东沟金矿成为全国第二大金矿区,形成国家级铁矿和黄金产业基地雏形。辽宁正打造以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深地探测为支撑的“空天地网深一体化”智能矿业体系,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规模化、前沿化、国际化“六化”转型,推进绿色低碳与智能协同发展。

他提出,要强化政产学研用生态建设,创新审批机制,实现矿权“一网通办”,并以国家铁矿、黄金、菱镁三大基地为引擎,构建资源保障与产业链联动的新格局。辽宁将继续以智能化、集约化手段推动矿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驱动型”跃升。

协同开采释放煤系潜能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炳香以《煤系共伴生矿产协同开发》为题作报告。他指出,我国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多达85种,其中战略性矿产22种,占比近9成,但传统单一开采造成严重浪费。

黄炳香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煤铝、煤铀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冲突及协调机制,提出“分区错时、协调共采”原则,实现空间划分、时序错开、互不干扰。黄炳香展示了山西吕梁煤铝叠加矿区、伊犁煤铀共生矿区的实践成果,提出建立全生命周期规划和协调开采标准体系,减少生态破坏并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黄炳香还指出,数字孪生技术为矿山智能化提供了新思路,但岩层运动机理的仿真仍是关键瓶颈,需产学研协同攻关,为未来智能开采提供理论支撑。

绿色集约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东黄金集团副总工程师毕洪涛在题为《面向绿色价值链的黄金矿山集约化开发》的报告中分享了企业在“双碳”战略下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新质生产力赋予矿业绿色特征,传统高耗能、高排放模式必须转型。山东黄金以“绿色、效益、资源、数字”四维协同推动转型,构建以集约化、低碳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绿色价值链体系。

山东黄金通过“固废再生—资源再利用—产品循环”的模式,实现尾矿、废石资源化利用,延长资源寿命、提升附加值;依托智能决策平台,对矿石价值、边际品位和生产布局进行动态优化,实现成本精细化核算与智能决策支持。

毕洪涛表示,企业在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实现多重突破,并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克绿色开采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形成可推广的行业样板。

中铁资源鹿鸣矿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孟庆胤作了专题发言,分享了鹿鸣矿业在智慧矿山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与技术突破,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落地方案。

双轮驱动重塑产业竞争力

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数部总经理刘晓明以《科技创新与数智化双轮驱动》为主题,分享企业的创新实践。中金岭南构建了“资源—冶炼—新材料—供应链”全产业链体系,提出“以资源为龙头、以科技创新和数智化为双轮驱动”的战略。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金岭南与中南大学、天津大学、矿冶集团等共建创新平台,推进无废采选、低碳循环、非爆连续开采等关键技术。凡口铅锌矿率先实现智能抛废和尾矿库“零排放”,在行业内树立标杆。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金岭南制订“15411”蓝图,建设30余个子项目,打造从智能采矿到智能冶炼的全流程系统。通过5G+Wi-Fi6融合网络,实现矿车无人驾驶、远程操控、智能供油、综合调度和三维可视化安全管控,真正让矿山生产进入“无人化、可视化、智慧化”阶段。

刘晓明指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中金岭南建立了“博士团+产研融合机制”,形成科研与产业互动、技术与人才共育的良性循环。

智慧化建设的四川实践

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四川省钒钛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谢洋波以《数字化驱动·智慧赋能——把红格南矿建设成国内一流智慧矿山》为题,介绍了红格南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建设。

谢洋波表示,红格南矿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打造涵盖地质勘探、生产调度、设备监控、生态修复的智慧系统,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一流智慧矿山示范。项目同步推进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希望汇聚国内顶尖力量,共建四川钒钛新材料和智能矿业产业集群。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展现了我国智慧矿山从理念创新到技术落地的最新成果。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智能化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要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生态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装备等多维度协同,构建安全、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矿业体系。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