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矿业高质量发展

——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新质生产力与矿产资源新格局(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天津举办

2025年10月25日 14:22 4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1024日上午,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新质生产力与矿产资源新格局(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矿业》杂志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矿产资源保障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陈其慎、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副会长姜圣才共同主持。

深部找矿与超大型矿床:未来资源保障关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德会以《未来矿产资源与超大型矿床》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对金属资源需求持续攀升,未来找矿方向正在从地表转向深部,超大型矿床将成为资源保障的核心。全球铜、镍、铅锌等矿床的发现深度不断增加,我国勘探活动已进入深部找矿新阶段。

张德会强调,未来全球金属供应结构将呈现“大矿为主、小矿减少”的趋势。中小型矿床在全球供应中的占比或将下降至10%以下,而巨型和超大型矿床将占据主导地位。大型矿床不仅资源丰富,还具备显著的经济规模效益,是实现降本增效和绿色开发的重要支点。

在形成机理上,张德会提出“鲁棒性能量—肥沃岩石—雪崩式阈障”的三要素成矿模型,指出高产热花岗岩提供持续能量,富含挥发分的岩石为金属富集提供物质基础,而角砾岩化等突变过程则促成高品位矿体的形成。他以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和内蒙古白云鄂博为例,阐释了多金属共生与高热岩浆作用的关系,呼吁我国加大深部勘探与超大型矿床的系统研究力度。

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实践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炳以《发挥新质生产力 助推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为题作报告。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作为我国铜产业链龙头企业,江铜集团将“创新、数字、绿色”融入勘探、开采、选冶、加工全流程,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矿业体系。

在源头勘探方面,江铜集团通过三维激光测绘与云计算技术建立“数字矿床”,实现矿体形态与品位的可视化监测;在生产环节,德兴铜矿率先应用北斗定位与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无人驾驶卡车编组运行,显著提升开采效率;在选矿领域,公司自主研发超大型浮选机与绿色分选技术,铜、钼综合回收率均创历史新高。

周炳强调,江铜集团把生态修复作为企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累计修复矿山生态面积超1500公顷,打造了“绿色矿山—生态公园—产业共融”的典范。永平铜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矿业实践。

黑色金属资源:向科技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副会长姜圣才在发言中全面梳理了我国铁矿资源现状与未来趋势。他指出,“十四五”以来,国家实施“基石计划”,推动新建与扩建铁矿项目60个,新增资源量超300亿吨。未来目标是到2030年国内铁精矿产量达3.5亿吨,进口权益矿2.5亿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绿色低碳的现代铁矿格局。

针对行业挑战,他提出六项举措:一是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和循环开发;二是加快绿色矿山建设与清洁生产改造;三是强化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替代;四是攻关关键技术装备;五是深化智能化矿山建设,实现无人化安全作业;六是强化数据管理与信息安全。姜圣才强调,未来矿业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资源供给。

找矿突破与关键矿产:构建资源安全新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副主任陈丛林在题为《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进展与“十五五”找矿方向》的报告中,系统回顾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找矿取得的重大成果。他指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在铜、金、钾盐、锰、锡等多个矿种实现集中突破。

陈丛林表示,新一轮找矿行动强调科技创新驱动和AI智能预测,将从“人+机器”转向“人+机器+AI”模式,实现深部找矿靶区快速识别。未来“十五五”期间,将聚焦铜、镍、钴、锂、铬等关键矿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数据驱动、智能建模和多要素协同,全面推进找矿大会战,形成资源增储新格局。

理论创新与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下的矿业逻辑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陈其慎以《新质生产力与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阐释了科技革命对矿产资源需求结构的重塑。他指出,矿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科技进步史,从机械化、电气化到智能化,每一次工业革命都重构了资源格局。进入数智经济时代,关键金属成为产业竞争与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

陈其慎认为,全球新能源革命推动矿产资源结构性重组,锂、稀土、镓、铟、钴等“新质资源”需求将成倍增长,而当前供应链脆弱、伴生资源开发不足已成为瓶颈。为此,他提出“全量矿产资源系统理论”,即通过三维建模与全元素评价,对主矿种及共伴生元素进行一体化研究,实现“全赋存、全利用、全生命周期”开发。该理论已在江西宜丰花岗岩水南锂矿等地实践验证,显著提升了资源量与开发效率。

高技术矿产:支撑未来产业竞争力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陈从喜在题为《高技术矿产发展现状与展望》的演讲中,回顾了我国自2010年以来在战略性与高技术矿产研究方面的探索。他指出,高技术矿产具有“稀少、难提、应用高端、风险高、回收难”等特征,是新兴产业和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我国已鉴定高技术矿产35种,其中18种为优势矿产,17种为短缺矿产。

他强调,高纯石英、稀土、石墨、萤石等非金属矿种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高度关联。面对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应完善资源评估体系,推动短缺矿产的国内替代与循环利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高技术矿产供应链。

论坛最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正成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智能化应用、绿色低碳转型及全产业链协同,将共同塑造矿产资源新格局。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