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中色科技自主研发1850毫米铝带双机架冷连轧机组侧记
2025年10月27日 10:39 22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汪翠婷 卞春晖

中色科技研制的1850毫米铝带双机架冷连轧机组
在广西国潮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国潮铝业”)20万吨新能源电池铝箔坯料车间,一场精密的“金属嬗变”持续上演。随着1850毫米铝带双机架冷连轧机组规律的轰鸣声,炽热的铝带以最高1300米/分钟的速度穿梭于辊缝间,经两次变形后,从初始形态被精准轧制成厚度误差小于0.03毫米的高精度铝卷材。这台由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科技”)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填补了国内高端铝板带材生产装备的空白,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先后获得“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荣誉,树立了国产高端装备完全自主可控的标杆。
走进生产现场,双机架冷轧机的辊系高速而稳健地运转,光洁的铝带从辊缝有序输出,随即在卷取机的牵引下规整成卷。广西国潮铝业调度员谭微难掩自豪:“双机架一次上机就能完成两次变形,生产工序大幅精简,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作为行业“效能标杆”,该机组年产能达14万吨,较传统单机架设备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30%。其宽幅轧制能力覆盖900~1650毫米,可高效生产动力电池箔坯料、汽车轻量化铝合金带材、罐体料等高端产品;能将产品厚度误差严格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确保每一卷铝带都达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严格标准。
长期以来,高端冷连轧机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单台设备售价约1.8亿元,严重制约我国铝加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色科技研发团队历时3年,通过数百次试验、上千次参数优化,终于啃下机架间张力协同控制这一“硬骨头”,实现了我国铝加工装备技术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重要跨越。
“我们为机组装上了智能‘神经中枢’。”该项目负责人、中色科技高级工程师卞春晖介绍,通过自主设计和研发,机组实现机架间张力和速度的毫秒级响应,确保轧制过程稳定精准。如今,这台机组不仅自动化程度高,还配备与生产连锁的自动安全防护设施,极大提升了运行安全性。同时,机组搭载的废油气回收再生系统,实现了节能环保增效,完全符合国家绿色制造标准,其综合性能不仅对标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更实现超越。
从蓝图到落地,该机组的诞生堪称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范,完美诠释了“基础研发—关键部件—整机集成”创新链条的强大活力。
2022年7月,中色科技与广西国潮铝业签订合作协议后,双方立即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将设计、研发、制造环节无缝衔接。中色科技发挥其在有色金属加工装备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整合国内优质零部件供应商资源,国潮铝业同步推进厂房与配套设施筹备。
仅用20个月,2024年2月25日,首卷冷轧产品顺利下线,较同类进口设备从签约到投产的周期缩短近1/3,创同类设备从研发到投产新纪录。这一速度背后,是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有力证明,更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
如今,这台“核心装备”已成为生产线的“中枢系统”,稳定供应的铝卷材正源源不断输送至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我们将围绕国家新材料战略需求,构建‘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超薄化轧制稳定性控制、全流程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更轻量化、更高强度的材料制备解决方案。”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中色科技副总工程师张京诚表示。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