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的关键矿产供需形势——2025(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品供需形势论坛举办

2025年10月27日 15:57 126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微信图片_20251027154608_54_16(1)

10月24日,以“高质量发展下的关键矿产供需形势”为主题的2025(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品供需形势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该论坛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闫卫东主持,来自国内外矿业领域的6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勘探趋势、“十五五”中国矿产供需、国际矿业协作、新能源矿产机遇、全球矿业展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行业发展理清趋势、凝聚共识。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矿业分析师李颖分析了2025年全球勘探趋势。她指出,全球矿产勘查预算近年来呈现波动下降态势。拉丁美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全球勘查投入的主要区域。我国加大国内找矿力度,整体勘查投资向黄金、铜、锂等资源倾斜,但国内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成熟度仍有待提升。从企业类型来看,大型矿业公司长期主导全球勘查预算,抗风险能力更强,更倾向于在已知矿床周边推进勘查项目以降低风险,对早期绿地项目投入有限;而初级矿业公司受资本环境和金属价格波动影响更大,纷纷缩减预算,对绿地项目的投入占比持续下降。在金属品种方面,黄金和铜仍是勘查重点,锂矿勘查预算呈上升趋势,而镍和钴勘查预算均出现大幅下滑。

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矿经所所长那春光解读了“十五五”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他指出,矿产资源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十五五” 期间,其战略意义将更加凸显。我国作为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多种矿种消费量位居全球前列,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与全球矿产资源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既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未来,我国矿产资源供需还将面临更复杂的外部环境。全球矿产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高度集中,关键矿产已成为焦点。此外,绿色、智能矿山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相关政策对矿山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持续推进矿山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瑞典原材料集团公司欧洛夫・洛夫围绕关键材料、北欧地区矿产资源,以及如何解决关键矿产困境做了分享。欧洛夫・洛夫指出,欧洲和中国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相似的高依赖度,欧洲矿产产量占比低但消费量高,中国则是多种矿产的消费大国,对部分矿种的进口依赖显著。他呼吁,各国应搭建更多合作渠道,在绿色勘探技术、设备研发、矿山健康安全等领域深化协作,共同应对全球矿业发展挑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处长张楠对“十四五”新能源矿产供需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铜、镍、钴、锂、硅等相关矿产的产量和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产业的发展,是拉动新能源金属需求的主要拉动点。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例如“反内卷”是整个新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矿产政策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以及镍、钴等新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张楠建议,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快,盲目投资易引发市场竞争风险,需保持理性判断。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分析师索菲・黛姆,聚焦全球镁矿供需形势进行了分享。她介绍,全球镁矿供应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中国占据全球镁产量和出口的主导地位,对欧洲等地区的供应保持稳定。目前,中国正通过技术升级推动镁生产降碳。近年来,全球镁矿供应多元化趋势初现。镁的价格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能源成本、原材料价格、贸易壁垒等都会引发价格波动。索菲・黛姆表示,汽车领域、建筑领域、电子领域等对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回收利用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供应端;同时,镁的价格将受供需、能源、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矿产资源研究室副研究员吴琪指出,2025年,矿业对全球新增经济的贡献度创下近年新高,资源国因矿产开发呈现差异化增长,中国矿业也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作出了重要贡献。2026年,全球矿业将继续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的革命将驱动矿业结构持续优化,关键矿产资源的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同时,资源地缘政治紧张、政策不确定性、成本上升等因素仍然将给全球矿业带来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矿业界将持续秉持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理念,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矿业面临的挑战,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论坛的举办,充分体现了本届国际矿业大会“互融互通、共建共享”主题。未来,全球矿业行业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