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勘查队伍的“锂”想征程——江西省地质局生态大队宜丰县茜坑锂矿勘查攻坚纪实

2025年11月18日 7:31 1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521141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

2024年5月13日晚,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特电机”)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收到自然资源部颁发的江西省宜丰县茜坑锂矿《采矿许可证》。对于承担勘查任务的江西省地质局生态地质大队而言,茜坑锂矿采矿权获批,标志着该队地质勘查成果获得权威认证,矿山资源储量与开采价值得到国家认可。

自2020年起,该矿成为首个获得自然资源部审批相关许可的锂云母型矿权项目,属大型新发现矿产地。其提交评审备案的锂矿(Li2O金属量)达3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采矿许可证》的落地,直接体现了勘查单位的专业能力与成果转化效率,勘查数据也将为后续30年的开采提供核心依据。

风餐露宿绘蓝图

盛夏的宜丰茜坑矿区,烈日炙烤着裸露的岩层。江西省地质局的地质队员们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负重前行,裤脚被露水浸透又晒干数次。在斜坡上,队员们攥紧藤蔓攀爬取样,手肘和膝盖满是擦伤。在溪涧边,记录本在汗水中反复翻开又合拢,只为锁定深埋地下的锂矿脉。

这是一支勇担当、能吃苦、技术过硬的青年团队,共有10余名队员,平均年龄35岁。项目刚启动,他们便深入矿区开展地质填图工作。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进山,中午在野外以馒头和榨菜充饥,工作场所酷暑炎热、林木幽深,空气闷热无风,蚊虫肆虐。一到下午,天空常常突降大雨,队员们无处躲藏,浑身被浇透,但每个人都仍坚持作业。

“野外环境艰苦,特别考验人。”项目技术负责周宾既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鼓励大家。“正是这样,才能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展现我们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风采。”

数年里,从项目普查、详查到勘探阶段,大家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只希望尽早收获累累硕果。

进入勘探报告编写阶段,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挑战,项目团队昼夜奋战、只争朝夕,常常连续工作超过18个小时。甚至有人深夜醒来后,还继续整理资料、编制报告。中秋、国庆佳节接踵而至,队员们甘愿牺牲假日,提前完成了近年来江西省首个大型锂矿勘探报告,并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创新点睛探宝藏

在岩芯采样环节,以往普遍采用劈心机作业。据队员介绍,劈心机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安全风险高、操作烦琐、劈裂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无法精确控制分割长度等。而且工具简陋,易导致“低、老、坏”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分析流程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此次项目有22000米的钻探工作量,按每1.5米取一个样品的标准,总样品数量将超过14600个。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项目组开始思考应对之策。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首次在江西省范围内引进并应用岩心切割机,打破了传统采样设备的局限。不仅如此,队员郭明估还开动脑筋,结合岩心形态特点,自主研发了炮筒式岩心切割机。经过创新改造,不仅大幅提升了岩心采样效率,还显著增强了作业的安全性,实现了设备应用与实际需求的精准适配。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周宾也没有闲着。他依托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运算与数据处理能力,开发了一套高效的自动编录Excel程序,大幅提升了地质编录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该程序在2024年的工作中接受检验,经综合测算,应用新程序在半年时间内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技术成果凭借其创新性、实用性与推广价值,获评江西省2025年度一等QC成果。

产业蓬勃显生机

近几年来,江特电机、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赣锋锂业、天能集团等大型企业纷纷汇聚江西宜春,利用当地丰富的锂云母资源,布局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并释放集群效应。

截至2025年,宜春市共有锂电企业超200家,业务涵盖碳酸锂、磷酸铁锂、正负极材料、隔膜、储能系统、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全年有望实现更高增长。

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可追溯至江西省宜丰县茜坑锂矿勘查成果的公布。本次勘查共获得(探明+控制+推断)矿石量7293.2万吨,锂金属氧化物量320401吨,平均品位0.44%。其中,探明、控制矿石量共4056.9万吨,占比55.63%,对应锂金属氧化物量占比57.33%。

作为全国首个在自然资源部完成“探转采”流程的锂云母型矿山,其勘查突破引发了蝴蝶效应。从市场层面来看,其储量规模与露天开采条件引发资本对锂云母提锂的重新估值,带动周边矿权竞拍溢价率提升。从产业层面来看,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宜春,促进了当地形成“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生态治理”的联动效应。

“可以自豪地说,‘亚洲锂都’的美誉也有我们的付出和贡献。”据项目负责人聂晓亮介绍,该项目团队在对茜坑锂矿进行勘查时,还对周边矿区进行了调查,全面了解了所在区域锂矿资源状况。这一做法在同类项目中较为少见,为后来延伸至宜春市锂矿整装勘查埋下了伏笔。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