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党同龄 与院同行——追思中国恩菲原院长余明顺
2025年11月20日 13:31 12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叶倩

余明顺2023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刘希曈/摄
1953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2月,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设计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简称“有色院”或“中国恩菲”)建院。
1957年,他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结构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有色院工作。
2023年,中国恩菲70岁,他90岁。他说:“我可以身体不好,但是希望脑子别坏。我就想看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中国恩菲的变化,看到智能矿山、自动化工厂、花园工厂……”
他,就是中国恩菲原院长余明顺。
与党结缘 与院结缘
1957年某日傍晚,云南曲靖乌蒙山某地。24岁的余明顺,身上背着衣服和行李,胳膊上挎着一把三角尺,跟着同伴一起,正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里赶路。
天眼看就要黑了。同伴说:“还是找个地方休息一夜吧,晚上不安全。”不久后,他们找到一间有人居住的屋子。在说明来历和目的后,屋子里的男主人收留他们过夜。可是屋里条件太差,没有多余的食物,没有床和被褥。男主人很热情地从一个锡罐子里捏出几根红茶,在一个土制的罐子里煮开了招待他们。余明顺看着屋外黑沉沉的大山和点点星光,听着偶尔一两声衰弱的鸟叫,水杯中红茶的暖度从掌心传到了心里。
1957年,带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怀揣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憧憬,余明顺从北京动身,一路向南到达广西,再由广西坐客车一路向西,再向北,到达了云南省曲靖市,再翻山越岭,到达了被群山围绕的会泽铅锌矿。
彼时的会泽铅锌矿采用土法采掘和冶炼,设备很简单,仅有部分破旧的柴油机、汽车引擎、手摇钻、压风机,甚至连我们现在认为施工最基础的材料——钢筋都不是立马就有的,物料极为短缺。生活物资方面,在大山中,即使有钱也不一定在当地的集市上买到东西,只能以物易物,矿上的工人们以节约出来的毛巾,旧衣服等换取食物。
在会泽铅锌矿建设指挥部成立后,除了工程甲方的矿方,乙方的十四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还有丙方的有色院。由有色院出设计图,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当时那段时间,给余明顺留下最深刻的体会是,设计必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这也是后来,有色院现场的队伍不叫设计院改叫设计队的原因之一。“有色院一直有个好传统,是始终协作进取的精神。”余明顺说。在建设会泽铅锌矿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三方队伍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配合越来越默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会泽铅锌矿。
会泽铅锌矿一建就是6年,其间,余明顺与爱人一共在3年春节见了3次面。当时,同在有色院工作的爱人在成都建设单晶硅厂。
“我与党有缘,与中国恩菲也有缘。”余明顺说。非常巧合的是,余明顺是195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恩菲是1953年2月建院。余明顺当时没有想到,1957年,他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结构系毕业,被分配到冶金部有色冶金设计总院的土建部,直至1993年退休,在中国恩菲工作了一辈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勇担使命 敢于胜利
1956年12月31日,甘肃白银厂,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铜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进行的万吨级露天矿山大爆破,号称“中国第一爆”!在甘肃白银项目建设中,矿基剥离采用了大爆破,耗炸药1.5万多吨,爆岩量900多万立方米,这是国内首次最大型的爆破,当时震惊中外。大爆破成功后,白银厂铜基地的建设全面展开。
1955年2月14日,国家计委批准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初步设计,并将其开发建设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
1959年10月1日,由中国恩菲设计的白银公司露天矿比计划提前1年多正式投产出矿。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终止续派专家。
1960年8月,最后留在白银公司工作的驻厂专家全部撤走,并带走了大量的图纸和资料,苏联方面停止供应建设中急需的重要设备、配件、材料等。苏联专家的撤离加之国家3年自然灾害,白银公司生产建设困难重重。同时,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经验、材料的制约,部分生产系统被迫减产、停产,生产极不稳定。
怎么办?真的太难了!面对困难,中国恩菲同白银公司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联合攻关,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解决了制约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管理等难题。白银项目万吨规模选厂设计,包括大型焙砂反射炉熔炼在内,从焙烧到电解全套铜冶炼系统设计、黄河取水系统设计、大型反射炉熔炼、厂区送电采用的母线隧道,以及在后续的发展中,应用的国内第一套以109平方米焙烧炉为标志的湿法炼锌生产系统,第一套国产化铅锌密闭鼓风炉熔炼系统。这些技术在当时居国际先进水平。
1965年底,白银公司铜硫采矿、选矿、冶炼生产能力及机修、动力、运输等辅助生产能力全部建成。
1966年,白银公司冶炼厂铜硫系统基本实现达产、达标。至此,新中国规模最大、工艺技术和装备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铜硫联合企业已具规模,一座新兴工业化城市白银市也宣告诞生。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山西中条山铜冶炼厂项目。
“苏联专家撤走不要紧,从零开始不要紧,关键是奋斗,要敢于胜利。”余明顺回忆20世纪60年代在山西中条山铜冶炼厂参与建设时这样总结。
云南、甘肃、山西……
乌蒙山、贺兰山、太行山……
余明顺用自己的双脚,踏遍了祖国西南、西北的大山。像余明顺这样的中国恩菲人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和热血作出了敢打必胜的庄严承诺,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激昂奋进之歌。
锐意改革 解除桎梏
20世纪80年代某日晚,中国恩菲的工程师们正加班加点,完善着一份厚厚的设计书。
这些工程师们高涨的工作热情,源于中国恩菲的一项改革——企业化经营改革。
改革,始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9年6月,中国恩菲被列为全国18个企业化试点单位之一,对外实行设计取费经济合同制,对内实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标志着市场化运作的开始。
当时的中国恩菲,自身也存在不少现实困境。首先是,全院运行经费紧张。改革之初,国家因财政相对紧张,对中国恩菲的财政拨款也随之减少;其次是,科技人员面临智力闲置、工资水平较低等问题。
在经过长时间讨论后,中国恩菲最终提出了新的办院方针——有色项目为主,广开门路。但是,长期以来固有的设计单位发展模式如何面向经济建设,在当时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这种调整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要担风险。院里鼓励大家解放思想,解除思想桎梏,出去多找项目。”余明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被找来了!
20世纪80年代,华能集团遇到犯愁的问题。有外资愿意同华能集团合作在大连建设一个年产120万吨的水泥厂,但是前期国内没有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就做不了前期的设计可研报告,没有可研报告就立不了项。这样的死循环局面怎么破?
有熟悉的人告诉了余明顺这个情况。
“我们免费给你们做可研报告!”在余明顺很快联系上华能集团相关人士后,中国恩菲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大胆的改革明显见效。有色院的项目渐渐多了起来。1992年,由中国恩菲设计的大连华能-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第一条日产4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吸引境外投资的水泥厂。中国恩菲拿到了1100万元设计费。
中国恩菲没有忘记科研人员的贡献,想发奖金鼓励一下大家。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激励奖金和当时的财务制度存在矛盾,全国的设计单位没有相似的例子。当时的中国恩菲领导决定顶住压力发奖金。根据各部门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恩菲平均每人发了90元奖金,全院上下都非常高兴。
从没有财政拨付,到去找项目,自己养活自己。中国恩菲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积极迎接改革大潮。凭借专业设置齐全和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国恩菲以有色金属项目设计为主,多种经营,陆续承担了建材、能源、轻工、市政、化工等多个行业的设计和科研项目。在此期间,中国恩菲广大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在深化改革、设计、科研和多种经营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党奋斗 实现梦想
余明顺对于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尤为感慨,他坚信,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奋斗获得的成绩。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余明顺作为一位老将,虽然已经“卸甲”,却永不卸下他对中国恩菲的挚爱。1993年他退休后,依然非常关注中国恩菲的发展情况。他看到中国恩菲的先进技术推广至世界各地,用一个又一个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塑造品牌,打造经典项目,他非常高兴。
对于中国恩菲的一切,他如数家珍:“我们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1.2万个工程项目;我们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千余项,取得了近2000项授权专利;我们有8个国家级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恩菲研究院,矿业经济研究院,中冶低碳技术研究院、偃师研发基地和23个省部级平台;我们院里的博士、硕士人才济济;我们注重绿色环保发展,让老矿坑变废为宝,工业废物无害化处理,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在黄山上建了索道,在洱海建了雨水花园……”
中国恩菲致力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国际化工程综合服务商及能源环境发展商”的愿景,在这位耄耋老人的心中已经实现了。
后记:这篇迟发的访谈稿件形成于中国恩菲成立70周年之际。而今,当我们再度翻开这份尘封两年的文字,心中已是无尽哀思——当年接受此次采访的余院长,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彼时,先生已届90高龄,回忆起与党同龄、与院同行的历史,言语间依旧满是赤诚与力量。他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奋斗,换来了中国恩菲从筚路蓝缕到繁荣昌盛,用一生时间,践行了“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初心使命。
先生虽逝,风骨长存。余院长的精神与品格,将永远激励恩菲人在奋斗之路上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aijawebsit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