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必一网页版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利息税变动 存款利息将分段计税

2007年07月26日 0:0 5313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央行自21日开始加息0.27个百分点,而从8月15日起,利息税税率将从20%减免至5%。“双率”齐动显示着什么?减税后,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应该如何计算?昨天,央行条法司副司长刘慧兰、税务总局所得税管理司副司长刘丽坚等在作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双率”齐动体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而减税后,存款利息将分段计税。
  
  “双率”齐动利于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半年达到了3.2%,特别是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4.4%,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相对减少。
  刘慧兰说,在当前形势下,调减利息税和加息两项政策的同时出台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对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对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的预期,保障居民存款的利息收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此,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也表示,利息税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而加息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从总体上看,两项措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存款利息将分段计税
  针对减税后,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应该如何计算?税务总局所得税管理司副司长刘丽坚昨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指出,储蓄利息所得应该按照政策调整前和调整后分时段计算,将按照不同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刘丽坚举例分析说,某一人在2005年1月1日存入三年期存款,应该在2007年12月31日到期,该项存款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而2007年8月15日至2007年12月31日孳生的利息所得应按照5%的利息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稳定物价效果将显现
  对于本次“双率”齐动,刘慧兰表示:“这次加息和减税两者联动,再加上现在政府也在采取抑制物价的其他一系列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下一步的稳定物价效果也会逐步显现出来。”
  刘慧兰说,这次人民银行加息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物价。她表示,人民银行会继续关注通货膨胀的走势,特别是对未来通胀的走势进行科学的判断,为进一步采取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提供参考。
  刘慧兰表示,两项政策的同时出台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对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对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的预期,保障居民存款的利息收益。
相关报道
  财政部:新利息税仍可起到调节收入分配作用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25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适当减征利息税是十分必要的,但利息税即使按5%的税率征收仍可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我国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在1999年11月1日以前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此后才恢复征税。利息税恢复征收以来,1999年到2006年国家财政征收了2000多亿元。
  王建凡说,征收利息税还起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银行存款结构上来看,虽然银行个人存款都是来源于广大老百姓的,但是毕竟存款数额中高收入阶层所占份额还是占多数的。所以对于利息征税实际上是高收入的人多交税,低收入的人少交税,达到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此外,征收利息税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分流储蓄、刺激消费的作用。

  财政部:利息税收入由400多亿元减少到100亿元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25日说,虽然此次调减利息税会带来国家利息税的减收,但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因此不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大的减收压力。
  王建凡说,从单项来讲调减利息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存在的,如果按全年来算账,税率从20%减到5%,实际上减少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说利息税收入由400多亿元减少到100亿元左右。
  他同时指出,利息税实际上只是个人所得税的一个税目。由于我国近几年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个人收入能力也在提高,因此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有一个比较高的比例增长,今年1—6月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长比例都超过20%,所以虽然利息税收入减少了,但是所得税总体收入今年将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因此不会对国家财政带来减收压力,也不会影响对农民的一些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对农民的财政补贴。
 
 

责任编辑:CNMN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